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中心小学(柴桥小学)位于穿山半岛的柴桥镇(芦江北路1号)。 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当时热心教育事业的钟观光(字宪鬯,清末秀才,北大教授,柴桥姚江岸村人)、曹赞宸先生等借新当典(现柴桥医院址),创办“两级芦渎公学”,从此柴桥开始有了学校。1912年又以原观澜书院田产、屋宇变价建造新式校舍。校舍仿日本早稻田大学模式,呈角尺形状。因其地处芦江河北岸,定名为芦渎高级公学,同时在樟漕头勋忠屋设立“静德女校”。“五四”运动后,开始男女同校(女校撤销)。招收柴桥、郭巨地区子弟入学,有学生近百人。首任校长郑允中。 民国初,芦渎公学改名为区立芦渎国民学校,1924年改为县立第二小学,后又更名为县立柴桥小学。 1930年,校长王仲隅(系中共党员,奉化人),向上海、汉口等地宁波同乡会募集八千大洋,于1932年在西首建成9间楼房,使校舍成“凹”字形状。买进东首平屋外面约四、五亩杂地,建成了学校运动场,并建立图书馆和标本室。此时,学校得到较大发展,有班级8个,学生300余名。 1947年,柴桥镇各保国民学校并入柴桥镇中心小学,建立柴桥镇联合学校。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,有13个班级,500余名学生,20名教职工。 1949年,柴桥解放,因地处解放舟山群岛作战前沿地区,学校停办一年。张汝新等在做好学校内部整顿工作的同时,发动组织柴桥区各乡镇学校教师百余人成立文工团,配合支前,搞宣传鼓动工作。1950年初,为避免蒋机轰炸,曾有一段时间暂借柴桥勋忠里等民宅上课。 1950年,定海解放,学校正式复课,定名为柴桥区中心小学,并履行区中心职能。原并入的各村学校撤回本地,学校规模缩小,有班级6个,学生200余名。 1951年一度转为民办(半年),曾附设过幼儿班(柴桥幼儿园前身)。 1952年春,附设初中班1班,(同年9月独立成为柴桥中学)。当时,为满足扫盲需要,在校内开办民校和工农速成学校,还建立过文化馆,开办过新华书店。1953年学校扩展到24个班级,有学生近千人。 1959年下半年,学校建立中共党支部,首任支部书记陈文珍。 1960年,在芦江设立分部(1963年撤销分部,单独设立芦江小学,“文革”后改名为向阳小学)。 1976年,又附设初中班4个班级(1979年撤销,单独设立柴桥镇镇中学,1986年迁入新址,改名为芦渎中学)。 1980年,在于优芬任书记兼校长时,先后拆除东、西两首旧房,在原址建造二层教学楼和三层教学楼各一幢,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。 1985年,柴桥区撤销,学校更名为柴桥镇中心学校。1986年在原镇中学旧址设立分部。 1989——1990年,向阳小学、校分部和红光小学先后并入柴桥镇中心学校,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,有26个班级,1200余名学生。 1993年以来,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,经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余曰沛的努力,台胞张兆庆先生心系故里,热心教育,当年捐资78万元建造“兆庆教育楼”,1995年捐资108万元,建造“兆庆综合楼”,1997年捐资100万元,建造“兆庆科技楼”。三次捐资共计人民币286万元。学校先后拆除旧校舍,在原址上建造了总面积达5676平方米的三幢教学楼。于1998年3月竣工启用。 1994年港胞沃心田和香港屯门狮子会捐资建造了三层音乐厅、舞蹈房。 1998年学校又自筹资金建造了三层餐厅和改建了学校大门。学校面貌为之一新。 1999年徐定华任校长。2000年9月原柴桥镇第二小学(校长孙明刚)改名为紫石小学,隶属柴桥镇中心小学。 2001年4月徐定华校长调至教育局工作,原亚浦小学副校长张伟走马上任为柴桥镇中心小学校长,当时镇中心下属有6所完小(后所小学、穿山小学、山门小学、洪溪小学、紫石小学、希望小学)和1所村校(沙溪小学)。同年九月沙溪村校拆点并入后所小学,沙溪村学生进入后所小学就读。 2002年8月,昆亭小学并入柴桥镇中心作为下属的一所完小,同年9月因北仑区人民代表要求,经镇政府同意希望小学的一年级、洪溪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归划镇中心学籍,下半年柴桥镇中心校办厂(北仑纸箱厂)因种种原因关闭,经上级部门审计,所有财产归属学校。2003年厂房经装修改为学生食堂。昆亭小学因行政区域划分上的关系归属春晓镇三山学校。下半年启动“柴桥实验小学”筹建工作。 2003年有28个班级,学生1302人,教职工65人。